对电子游戏的看法600字
新闻动态

70年代中苏决裂,粟裕视察7000多公里边境线,发现3个潜在隐患_苏联_中国_国民党

发布日期:2025-05-23 11:08    点击次数:166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国际舞台上,曾经剑拔弩张的国家可以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握手言和,曾经亲如兄弟的国家也可能因为各自的利益而反目成仇。

如果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列出中国重要的盟友,那么苏联一定名列其中,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不但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还如同热心的老大哥一样为中国送来了大批物资与资金。

可在短短数十年后,中苏之间的关系便急转直下,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关系走向决裂,甚至走到了兵戎相接的地步。为了抵御苏军的进攻,中央派出老将粟裕前往边境视察,在走过七千多公里边境线后,粟裕终于找到了破敌之策。

中苏关系

如今粗略的回看过去的历史,中苏关系似乎曾经确实有过很长一段的“甜蜜期”,但其实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博弈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中国与苏联的联系要从抗日战争说起,那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作为革命的胜利者,苏联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榜样。

展开剩余87%

其实,最开始共产党的革命队伍虽然不像国民党那般富裕,但也算不上贫穷,即使在社会上募集到的活动资金少的可怜,但这时的中国共产党背后还站着苏联这个“老大哥”。

但是,苏联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将资金与物资交给中国共产党便撒手不管了,而是在提供物资的同时还出手干涉共产党的活动,而在经济上依靠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在那时也不得不完全听从苏联的指挥。

在北伐战争时期,孙中山提出国共两党合作对抗军阀,这个提议得到了苏联官方的高度支持,于是共产党人便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启历史上第一次双党合作之旅。

可惜的是,孙中山先生没能看到革命最终的胜利,在他离世后,对共产党充满偏见的蒋介石上台。

在那时,国民党内部划分为两个派别,以蒋介石为首的小团体认为应该亲和资本官僚,而以汪精卫为首的团体则认为应该更加深入人民群众,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自然都簇拥在汪精卫的团队中。

但是,由于共产党的思想渗透性太强,许多能人志士都在共产党的感化下觉醒,这使得汪精卫的团队对与自己思想相似的共产党团体充满了提防,国民党内部“反共”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此时,共产党的成员们已经意识到了局势的转变,于是想要通过脱离国民党来再度划分两党之间的关系,但这个提议却被苏联一口否决,就这样,在苏联的“胁迫”下,共产党不得不继续与国民党合作,导致无数的同志倒在了国民党的枪下。

此外,在革命道路上,苏联曾经走的是联合工人阶级、控制工业生产、从而走向胜利的道路,但在指导中国时,苏联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工业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家便将这套模板套在了中国身上,导致大批红军牺牲。

好在在遵义会议后,真正了解中国国情的毛主席终于拿到了指挥权,这才带领中国人民从战火中走了出来。

但其实,苏联喜欢的并不是这样的中国共产党,它想要的是一个完全听话的、甚至可以将中国的主权拱手相让的党派。而在战争的磨练下,一个完全独立的共产党诞生在了中国的土地上,这也为日后中苏关系破裂埋下了伏笔。

保卫珍宝岛

中苏关系恶化带来的便是边境的不稳定,在上世纪60年代中,位于我国黑龙江虎林县的珍宝岛便在中苏关系恶化后多次受到苏联军方入侵,而这也拉开了中苏边境争夺战的序幕。

即使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中苏边境也是一道难以解决的难题,不过在双方“如胶似漆”的年代里,这个影响关系的问题并没有被提起,但随着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关于边境的争端再次被放在了桌面上。

自1964年起,苏联开始向中苏边境大规模增兵,并不断在边境制造事端,在随后的5年里,苏军在我方边境挑起事件超四千多起。

1966年1月,苏联与蒙古签订了为其二十年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一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合约看似只与苏联与蒙古有关,却对中国造成了重大威胁。

与中国东北、西北与华北三个方向接壤的蒙古如果与苏联结盟无疑会对中国构成军事威胁,当时苏联的战略军团可执行的任务纵深可达到700余公里,而从蒙古边境到北京也不过500多公里,在这样开阔的平原上,苏军的中程导弹与洲际导弹甚至可以到达中国的任何地方。

1968年,苏联军方公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一举动给了中国很大的刺激,周总理开始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称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

同年年初,苏联大批武装部队非法跨越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对在江上进行捕鱼的中国渔民进行强硬干涉,导致4名渔民被装甲车碾死,9名渔民在冲突中受伤。

在此之后,中共中央便命令北京、沈阳方面军区加强对中苏边境的警戒与部署,要有边防部队有计划、有重点的打击前来挑衅的苏军,争取做到“不斗则已,斗之必胜”。

但在这起恶劣的伤人事件并没有使苏联军方收敛,在1968年一年内,苏联军方多次无视中方警告动用装甲车登上珍宝岛,并多次与在此处巡逻的中国军人爆发冲突,甚至围殴、毒打我方军人。

奔走前线

中苏交线大军压境,但军事威胁并不能让这个从战火中走出的国家低头,为了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中央派出了久经沙场的粟裕大将奔赴前线,寻求突破口。

粟裕这一路跨过了5个省份,走过了七千多公里,而这一路走来,他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粟裕发现中国军方在边境采取防御措施过于落后,已经不足以应对苏联的进攻。在内蒙古边境,中国军方为了抵御苏联的入侵建造了大量的“人造山”,这样酷似山形的堡垒空间极大,可以储存一个营的兵力,甚至还可以放下不少的装甲车与坦克。

根据计划,边境军方希望在苏联军进攻时利用这些“人造山”交织成火力网,从而对其进行阻拦。

但是在粟裕看来,这个程度的防御模式对于苏军来说简直是“小儿科”,而且本身这些建筑也存在一定的隐患,若是苏军找准机会放上一把火,那这些用土块和石头垒起来的“人造山”全都会付之一炬。

在进行慎重考虑后,粟裕决定写信向中央反映这一情况,建议暂停这一无用的工程。此外,粟裕还发现在边防部队中普遍存在过度准备的情况,不少边防战士在训练时要背负六七十斤的装备,在平时这是对战士们的磨练,可是在如今这却是对战士精力的严重消耗。

当然,在年轻作战时就及其喜爱看地图的粟裕在此时已然没有忘记他的老朋友,在对沿线的各类军工厂以及国防工程进行详细考察后,粟裕绘制了一幅极为详细的军事地图,而这份地图也让粟裕看到了对抗苏联军的突破口。

此时国内普遍对这场战争的安排依然延续着之前的作战方法,但是粟裕却发现,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战场上的作战方式也受到了工业发展的影响,我方“诱敌深入”的老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未来战场,而如今真正应该研究的是外来的作战方式。

在粟裕的建议下,“诱敌深入”的谋略被从我方作战计划中划去,而“积极防御”成为了新型作战计划。

小结:

粟裕奔赴边境时年事已高,但是当这位老人听说要去前线考察时马上便精神抖擞的接下了任务。

1977年,年过七十的粟裕将军身体情况大不如从前,甚至已经无法随意走动,但是为了保卫国家边境的安全,他还是执意前往新疆考察边境情况,这位在边境恶劣条件下辛勤工作的老革命家虽然步履蹒跚,却没有抱怨过一句辛苦。

在粟裕的建议下,解放军不再采用先假装示弱、再诱敌深入的打法,而是选择在战争一开始与敌人正面交锋,从而遏制住敌人的进攻规模与趋势,将大型战争的火焰熄灭在摇篮里。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对电子游戏的看法600字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